close

16938833_681256488666068_55662533406145900_n.jpg

不務正業在辦公室看公東的教堂
差點一把鼻涕一把淚(好努力止住淚水)
忘記是甚麼文章讓我記得要買這本書
在旅二手書店遇到了,就帶回家捏
(還好我只會對書這樣)

"藝術,激發欣賞者的情感,讓肉身去感受神聖的氛圍,以及觸動內心的情感。"

想想我挑選這本書,可能是因為有關於建築吧?
後來閱讀發覺不是那一回事,作者寫著白冷會教士在台東的犧牲奉獻,才有的公東的教堂及公東高工。

或許那寫教士的名字可能在台灣史上默默無名,但因為書寫而讓奉獻精神發光發熱!

我想信仰的殿堂建築物對於建築師來說,非常難以挑戰!
在空間中感受到信仰的神聖,大概唯有光才能映證吧?
曾經看過安藤忠雄的作品集,無論佛寺還是教堂,光線的流動成為建築中最大的主角,並且與空間寂靜併行。

人一旦進入建築物,迅速得到平靜,無須言語即能感受空間的神聖。

白冷教會要求傳教時貼近信徒的生活需求,實在地幫助別人,這大概是為什麼教士能打入原民社會?
看這本書才發現天主教的信仰方式比較容易在原民社會生根(佛道卻很少),可能是要求從生活去體驗信仰,不是教條去要求別人遵守,這種尊重文化的信仰方式讓天主教在東海岸落地開花,沿海岸的教堂像是一串美麗珍珠。


不像厚重的傳記,不似長篇大論的教育書。
寫著東海岸的教堂跟白冷會教士的犧牲奉獻:
從異鄉人到家鄉人,建造公東教堂與高工,
我特愛作者的後記,書寫那些與教士情緣,把自己某些掏出來

願這樣精神能流傳,勿忘這批教士的精神
在酒醉金迷的現代台灣,提供一盞明燈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ookpavili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